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神經系統

分享

神經系統概述

一、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

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分別說明如下。   

               
()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由大腦(Brain)與脊髓(Spinal Cord)所組成,接受由感覺神經元所輸入的訊息,進而引導支配肌肉與腺體的運動神經元產生活動。腦與脊髓內的聯絡神經元,對於感覺刺激產生適當的運動反應,使其面對多變的外在環境也能維持體內的恒定。中樞神經系統也是擁有學習、記憶、情緒、思維、語言等其他複雜功能的場所。

() 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由神經元組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及遍佈於全身的器官之間提供訊息。可以由傳輸方向細分為兩個部份:
1. 傳入神經系統(Afferent):從器官將感覺訊息及臟器訊息傳入至中樞神經系統。
2. 輸出神經系統(Efferent):從中樞神經系統傳送訊息到器官的神經末梢,此器官稱為作用器官(Effector organ)。作用器官通常為肌肉和腺體,接受由神經元傳來的指令後執行自己的功能。輸出神經系統可以由能否為意識控制再細分為:

(1) 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S):由運動神經元所組成,能控制骨骼肌收縮。
            (2)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S):分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S)和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S),作用在心肌、平滑肌、腺體、腸內神經系統(影響腸胃道),兩者間有拮抗作用。





二、神經系統的細胞(Cell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神經元Neurons
    人腦大約有十億個神經元,以電化學的方式傳遞訊息。神經元構造包含細胞體、樹突、軸突、軸丘、軸突末梢與突觸。下圖是兩個神經元細胞間電化學傳遞訊息之示意圖
 1.   細胞體(Cell body,  soma:這是神經元的膨大部分,內含細胞核及大部分的 細胞質和胞器。
 2.   樹突(Dendrite:從神經元細胞體的細胞質向外延伸的細小分支突起,是電衝動的接受區(見右圖A),並將接受的電衝動傳至細胞體。
   3.    軸突(Axon:將衝動(電位)傳出細胞體(B)
   4.    軸丘(Axon hillock:軸突源自靠近細胞體一側的錐形隆起,是神經衝動發生的起點。
   5.    軸突末梢(Axon terminal:釋放神經傳導化學物質,將神經衝動傳至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
   6.   突觸(Synapse:兩個神經元間或神經元與另一個作用器官間的小空隙。見左上圖,在神經元之內,訊息以電衝動(A-->B)傳遞。當電衝動傳到神經元的軸突末梢時,會釋放神經傳導化學物質,在突觸的小空細隙,由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接受,再產生電衝動(A-->B)藉以傳達神經訊息。




() 神經膠細胞(Glial cells
        這是一種支持細胞(support cells)。神經系統裡有90%的細胞為神經膠細胞,提供不同種類的支持作用給神經元,包括構造和新成代謝的支持。其功能不是為直接的訊號傳遞,而是在神經系統內維持結構的完整性。
        神經膠細胞有五種型態,右下圖示五種神經膠細胞的型態
1.      星狀細胞(AstrocytesCNS中的一種神經膠細胞 (glial cells)。此種細胞會幫助神經元獲得養分,且刺激內皮細胞(endothelial cells)間形成緊密連結 (tight junctions),而幫助血腦屏障的形成。
2.    Ependymal cellCNS中的一種神經膠細胞,襯於腦腔及脊髓腔的細胞;且其亦會覆蓋微血管以形成脈絡叢-製造腦脊髓液的結構組織。
3.      微神經膠細胞(Microglia:吞噬細胞。
4.      寡樹突神經膠質細胞 (Oligodendrocyte)一種位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膠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其質膜(白質)會纏繞神經元的軸突,形成髓鞘。
5.      許旺細胞(Schwann cell在周圍神經系統中纏繞軸突以形成髓鞘(myelin)的一種神經膠質細胞;在軸突上,一個許旺細胞只形成一個髓鞘。


() 神經元的構造種類(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Neurons):
神經元的構造分類是根據由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突起數目加以分類,如下所述。
1. 雙極神經元(Bipolar:兩端各有一突起,樹突與軸突一樣長。例如:視網膜神經元

2. 多極神經元(Multipolar:最常見的神經元,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所組成。例如:運動神經元。

3. 偽單極神經元(Pseudo-unipolar:有單一的短突起,由此再往兩邊分之形成一對較長的突起。例如:感覺神經元。





() 神經元的功能性分類(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eurons

1. 輸出神經元(Efferent neuron輸出神經元是指負責將神經衝動由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傳向作用器官(Effector organ)的神經元。其包括了可延伸至骨骼肌的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及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2. 輸入神經元(Afferent neuron輸出神經元是指負責將感覺受器(Sensory receptor)從外界接收到的感覺訊息或臟器受器(Visceral receptor)從身體內部接收到的臟器訊息傳向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
3. 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位於中樞神經系統中且佔全身神經元數目99%的神經細胞。中間神經元表現CNS的所有機能,包括處理從輸入神經元傳來的感覺訊息,透過輸出神經元傳出對作用器官的指令,及實行複雜的機能像是思考、記憶、情緒。

        如右圖所示,輸出神經元的周圍軸突(Peripheral axon)位於周圍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但軸突末端位於CNS。輸出神經元位於CNS但其突觸位於作用器官。中間神經元位於CNS可以互相溝通連結輸出神經元、輸入神經元、及其他中間神經元。











三、神經元的結構組織(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Neurons in the Nervous System
中樞神經系統(CNS)裡神經元的細胞本體通常是聚集在一起的稱作神經核(Nuclei)。而軸突形成一束則有路徑(Pathway)、通道(Tract)、連結處(Commissure)。在周圍神經系統裡神經元的細胞本體聚集成團,稱神經節(Ganglia)。而軸突聚集成束則稱神經(Nerve)。
() 髓鞘的形成
先前所述的寡樹突神經膠質細胞許旺細胞為形成髓鞘的細胞。髓鞘的形成如右圖所示,是由寡樹突神經膠質細胞及許旺細胞提供了細胞膜,形成一個同心圓層,包附在軸突上,使之絕緣。

() 蘭氏結(Nodes of Ranvier


如右圖與下圖所示,蘭氏結(Nodes of  Ranvier)指包覆在軸突上的相鄰兩鞘間的空隙;此區域具有高密度的電壓閥鈉離子與鉀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s),幫助動作電位的產生。























四、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s            
    是一種在興奮性組織細胞膜上(神經細胞或肌肉細胞)傳遞的一種為全或無的電訊號 (electric signal),又稱神經衝動。在神經元中,動作電位會隨著身體細胞的軸突傳至軸突末端,或是輸入神經元,由接受處傳至其末端。動作電位的特徵為在發生期間會先有一段乏興奮期(refractory period),接著會持續並沿著細胞膜進行傳導,但是傳導幅度不會遞減,而刺激強度只會影響動作電位發生的頻率
在一次動作電位中,一個大且迅速的去極化現象(Depolarization)發生,使得細胞膜兩極電性顛倒,也就是膜電位在短時間內帶正電。事實上,膜電位自靜止電位約-70mv改變至+30mv是很快的(大約1毫秒)。一旦開始,動作電位不同於分極電位,是可以隨著軸突長度在不損失力量下進行長距離的傳遞。

() 動作電位的離子基本組成 (Ionic Basis of Action Potential):
一個神經元中產生的動作電位由三個階段組成:如下圖所示,階段1:迅速去極化是由於Na+的通透性快速增加導致Na+進入細胞。階段2:再極化是因為K+的通透性緩慢增加,使得K+的運動和靜止時相較起來較快。階段3:後過極化是由於K+不斷流出細胞外所造成。
1. 去極化(Depolarization)
    第一階段(phase 1)的動作電位是個迅速的去極化現象,在此期間動作電位會從靜止電位-70mv改變至+30mv。此去極化現象是由於進入細胞的Na+運動增加(以減少電化學梯度)使Na+的通透性突然大增所造成。隨著Na+的通透性高於K+,細胞膜電位便接近Na+之平衡膜電位+60mv。雖然Na+的運動造成的膜電位改變很大(100mv),但實際上通過細胞膜去產生電位改變的Na+在數量上和在細胞內、外液相較下為少。因此,在那些液體中Na+的連續性並沒有明顯改變。
2. 再極化(Repolarization)
    動作電位的第二階段是膜電位由+30mv回至-70mv的再極化現象。在Na+的通透性增加後,一毫秒內通透性便又快速下降以減少Na+的流入。而在同時,K+的通透性增加,接著K+降低細胞外電化學梯度,再極化膜電位使其回到靜止層。
3. 後過極化(After-hyperpolarization)
    第三階段為後過極化。當膜電位回到靜止膜電位時,K+的通透性仍為高且持續一短暫時間(5~15毫秒),因而造成了後過極化。在此期間膜電位變得更較達到K+的平衡電位(-94mv)時為負。如同Na+運動,K+在再極化及後過極化的運動為小,所以對於胞內、外K+的連續性改變並不顯著。

() 動作電位遵循全有或全無原則
1.    若刺激不大,使膜電位去極化效應未能達到閾值時,膜電位會馬上經再極化而消失,不會引起神經衝動(即動作電位);若刺激夠強,以致膜電位去極化而達到閾值,神經元就會產生神經衝動。
2.    神經衝動的大小與去極化的強度無關,只要有足夠強度達到閾值之去極化刺激,便激發神經衝動產生,若刺激再強也只產生大小相同的神經衝動。
3.    要達到動作電位的最高點,不是靠去極化刺激的強度,而是靠電化學梯度,像是鈉離子、鉀離子相對的強度,以及那些離子間通過細胞膜的相對通透性。
【資料來源:Germann, W. J. & Stanfield, C. L. 2005. Principle of Human Physiology (2nd). Publishing as Benjamin Cummings.

0 意見: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