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情緒(Emotion),是一種直接的生理反應,也是我們透過詮釋後所產生的主觀經驗。情緒這個名詞可代表不同的意義,大多時候它被用來指稱特定情境下所產生的正負向感受,例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會讓我們感到生氣、看見某人的悲慘遭遇會令我們傷心難過、接近深愛的人會使我們開心快樂。情緒是由生理反應與典型行為組合而成的形態(patterns)。人類的情緒反應(responses)常伴隨著情緒感受(feelings),我們也常使用情緒(emotion)來表達自己的感受(feelings)。
一、基本概念
情緒,壓力及精神異常,三者間常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整個意識狀態(conscious)下的行為與經驗,均充滿了情緒性的行為(emotional behavior),我們常說一個人冷靜,只代表他較能隱藏自己真正的情緒,及抑制自發性的動機行為。以下是與情緒有關的基本概念。
· 情緒(Emotion):因外在刺激或內在的身體狀況,所引起個體的自覺的心理失衡現象。
· 情緒性反應(Emotional reaction):因失衡狀態所引發個體的主觀感受(常見的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除了主觀感受外,個體還有生理上的變化,例如:憤怒時心跳與血壓升高。
· 情緒性行為(Emotional behavior):指行為的變化與產生起因於情緒因素者而稱之,會影響情緒變化的生理機制包括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因此情緒性行為具有生理的基礎。
(一) 達爾文演化論(Darwin’s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emotion)
主張情緒是具有進化性的,有利於物種生存的情緒反應才被保留,因此目前我們所擁有的情緒反應,均是經過選擇的。例如,敵人的出現,引發我們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心跳與血壓上昇,皮質醇分泌增加,使身體準備打或逃的反應 (fight or flight),另一方面也呈現外顯的凶惡表情以及顯示具有防禦與攻擊姿勢的行為。
這些情緒反應與個體的生存有關,特別是引起防禦或攻擊反應,被認為是最核心的部份,其他類型的情緒反應,則可能源自一種相反
性的塑造過程。
(二) 常識觀
心理學家發現一般人認定的情緒 (稱為情緒的常識觀) 如右圖所示:有人看到大熊(perception of bear),隨即產生害怕的感受(feeling of fear),接著出現生理心理反應。例如:兩腳發抖、轉頭就跑。
下圖表示兩種不同的情緒理論,但均提及自主神經系統與情緒的調控的關係。
1.詹郎二氏情緒論 (James-Lange theory, 1884):
主張大腦會儲存情緒性經驗,當腦部知覺到由情緒性刺激 (註:某一能引發情緒的刺激物,例如看到熊),即引發自主神經及體神經系統的活動,例如:神經系統催促肌肉產生發抖與逃跑行為,而逃跑的生理反應又加深了個體的情緒感受,也就是逃跑的行為促使人感受害怕。如右圖左半部所示:某人看到大熊就激發自律神經與體神經系統產生自發的心理生理反應,隨即覺察自己在發抖而開始感到害怕。
2. 坎巴二氏情緒論(Cannon-Bard theory, 1900 ):
主張生理反應及情緒的感受是兩項平行的過程,不一定有前後順序或回饋的關係,如上圖右半部所示:某人看到大熊會同時感到害怕並產生心理生理反應。他們經由實徵資料觀察頸椎受傷的病人,雖然失去對自主神經及體神經系統的調控,但仍能保有整套的情緒經驗,因此認定情緒經驗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神經系統的回饋。
(四) 當代生理心理學觀點
對情緒刺激的知覺(perception)、心理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 reaction)與情緒感受經驗(feeling),三者間皆會相互影響,是一種彼此交互作用的迴路。
有關情緒的理論還有很多,如認知情緒論,情緒二元論等。目前較公認的看法如右圖所示:對情緒刺激的知覺,情緒經驗及由情緒所引發的生理反應,三者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而整個神經系統均參與了這些互動關係。
三、情緒種類與臉部表情(Emotions and Facial Expression)

四、中樞神經系統對情緒的影響
1.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Papez於西元1937年所進行的研究,切除猴子的前額葉(anterior temporal lobes)會引發克布二氏症候群(Kluver-Bucy syndrome),即個體的性行為次數增加,甚至是與不適當對象,會大量進食,且呈現不斷重覆的探索行為,最重要的是缺乏恐懼感。後期研究中發現克布二氏症候群與杏仁核(amygdale)破壞有關。
大腦右半球主要負責對面部表情的知覺,因此右半球被損傷則干擾較大,Kolb 於西元1988年發現前葉被損害後,將使病患的情緒反應減少,其他皮質部位的傷害亦會影響情緒的反應及表達。
【資料來源:Biopsychology, John P.J. Pinel, 6th Edition., 2006.】
2 意見:
好清楚的理論解析!
謝謝分享,不過 anterior temporal lobes 是前「顳」葉吧?
張貼留言